当前位置:首页 > 华体汇平台 > 常见问题
从贴牌代工到制定标准中国家电怎么样才能做到攻守易形?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08 19:35:34

  1958年3月17日,位于天津的国营712厂突然接到北京的一封加急电报。

  电报中,要求他们立即携带自行研制的接收机,前往北京 参加北京电视台的首次试播。

  当晚,天津712厂的6名同志带着样机匆忙抵达北京,在试播现场紧急组装调试后,他们发现场内除了他们的样机,还有2台不同样式的接收机。

  若是试播开始后,苏联、日本的接收机都正常工作,而天津712厂的接收机没有图像或是没有声音,那就说明中国研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失败了。

  电视机上出现了一名报幕员,之后是女声独唱、二重唱、男高音独唱、诗歌朗诵以及一部名叫“小猫钓鱼”的动画片。

  试验结束,场内人员兴奋不已,因为在整个接收过程中,天津712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表现地和苏联、日本的接收机就没有差异。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而且表明至少在电视机这个大家电上,中国和日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早在1956年,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的北京雪花冰箱厂,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台电冰箱。

  1958年3月17日,天津无线电厂研制成功建国以来的第一台显像管电视机,当时,这台只有14英寸的 “北京牌” 820型电视机,被誉为“华夏第一屏”。

  作为对比,日本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由早川电气工业公司在1953年生产的,而早川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夏普。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学院也曾初产中国第一台洗衣机,只不过也没有进入普普通通的家庭,只有一些大宾馆用得起,而且只能洗衣不能脱水。

  可见,从建国后不久,中国各地就开始研制大型家用电器了,因为在解决了衣、食后,家用电器是最能直接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电子产品。

  这里面,一是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于进口;二是生产出的大家电就没有市场。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经济并没有家用电器的空间,中国在1960年的全国发电总量也只有594亿千瓦时。

  而当时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发电总量却达到了982亿千瓦时,平摊到人均就是中国老百姓的20倍。

  当中国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未通电的年代,冰箱、电视、洗衣机早在1950年代就成了日本城市家庭的三大件,带动了日本的战后经济。

  早川电气虽然就比天津无线年生产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而且技术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是在1954年也就是1年后,早川电气就开始了黑白电视机的批量生产,跃居当时电视机市场的全球第一。

  而天津无线电厂的“北京牌”电视机,进口零部件就占了7成的成本,年产量也只有3000台左右,绝大多数都是生产一台亏损一台,该厂直到1978年才扭亏为盈。

  所以,在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

  相比于三大件,电风扇才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家用电器,而同时期的日本,慢慢的开始了空调的普及,约有3成的日本家庭用上了松下生产的空调。

  1978年改革开放时,国内曾对家电行业进行过一次全国摸底,发现全国家电行业总产值仅仅只有4.23亿元,电冰箱产量仅有2.8万台、洗衣机产量仅有0.04万台。

  但是面对与国际产品至少30年的代差,中国家电行业就好似囚于黑暗多年后,终于推开了一扇门:

  30年的代差,想要奋起直追不止多久才能赶上,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消化后再谋发展是最可见成效的路。

  70年代中日建交后,两国友好交流频繁。 1978年,应日本首相福田纠夫邀请访问日本,在参观松下电器工厂时,对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松下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松下幸之助是最早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友人之一,他当即允诺,并随后两次访华,打开了日本技术进去中国市场的大门。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中国轻工业代表团便出访日本,期间与日本各大家电企业讨论电冰箱压缩机项目的引进。

  同年,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局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国家正式下场,推动家电行业发展。

  1982年,家电工业局更是从五金电器工业局中独立出来,负责全国范围内6种主要家电产品的生产以及管理。

  但当时的中国家电行业就是一盘散沙,全国各地分布有很多地方性品牌,只在当地生产、销售,各个厂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工艺质量更是参差不齐。

  很多厂家看到家电行业初兴,刚嗅到商机就盲目投产,最后大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就好比1980年成立的青岛日用电器厂,仅仅4年后就亏空了147万元,发不出工资就只好让工人回家暂休。

  家电工业局在对国内外家电行业发展水平、市场规模、产品分布做评估后,确定了“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的行业发展策略。

  1983年,广州万宝电器从新加坡引进了中国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才发现即便是收的人家的二手生产线,也比国内这几年闭门造车的先进很多。

  1984年,万宝又从日本的松下电器引进了电冰箱压缩机的整套技术、设备,又从日本的日立引入了第二条电冰箱生产线年中国轻工业代表团出访日本的功劳)。

  当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冰箱的北京雪花电冰箱总厂,也在1983年引进了荷兰菲利浦的技术和设备,更新了一条年产5万台中型单门家用冰箱的产线。

  当时国内的电冰箱行业有一句话叫 “北有雪花、南有万宝” ,引进国外技术的当年,国家把北京雪花、广州万宝这两家电冰箱压缩机厂,列入了“六五”计划重点项目。

  而前面提到的亏空147万的青岛日用电器厂,在1984年换了一位叫张瑞敏的新厂长,将工厂改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不仅四处借钱帮厂里度过了危机,还在刚上任的第一年就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Liebherr)签约,引进当时亚洲第一条 “4星级” 电冰箱生产线。

  所谓“4星级”是冰箱里的分级,一共4级,星级越高,冰箱的制冷性能就越强,冷冻室对食品的有效保存时间也就越长。每颗星代表6度的制冷量,1星就是零下6度;2星为零下12度;3星为零下18度;4星仍是零下18度,但它具有速冻能力,同样的食物,冰冻时间更短,保存的时间更长。

  为了体现中德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个厂生产出的冰箱冠以 “琴岛-利勃海尔” 的名字,你可能没用过他们的冰箱,但肯定看过他们拍的动画片:《海尔兄弟》。

  张瑞敏是一个很看重企业文化的人,他拿下这条先进冰箱生产线后,就在考虑怎么让全中国的人都了解这一个品牌,于是想到了拍动画广告片。

  企业投资拍摄动画片来提升自身形象已有成功案例,60年代,卡西欧投拍的《铁臂阿童木》就曾火爆日本,随后在美国上映传遍世界,1984年在中国上映,同样引起轰动,依靠动画里的贴片广告,卡西欧趁机打入中国市场。

  199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与东方红叶动画公司共同投资五六千万、耗时八年,制作出当时中国最长的动画片——212集的《海尔兄弟》。这是一部以海尔品牌为卡通形象创作的知识科普型动画面, 在央视一经上映就备受儿童欢迎,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海尔的知名度和美誉也随之暴涨。

  那两个搭着肩膀、只穿裤衩的小男孩,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电进行技术引进最鲜明的象征,而当时那个差点破产的青岛日用电器厂,也逐渐成长为今天的海尔集团。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力量的支持,在1981年至1985年期间,中国家电行业进行了一次高速、野蛮地生长。家电品种从70年代末的不足30种,通过技术引进快速增加到了100多种。

  很多厂家只是引进了整机组装的技术,并没有生产核心零部件的能力,同时在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上大多还是小作坊的形式。

  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在1979年还是一个街道小厂的负责人,只是看亲友回国带了点小家电,就从国外买了100套电风扇的零件,组装好后往外卖。

  现在的广东科龙集团创始人潘宁,1984年的时候,在一个用钢筋搭起的工棚里,用手工锤组装了两台容声冰箱,然后也往外卖。

  即便是列入重点项目的北京雪花也是如此,在引进一条年产10万台的产线后,产品的合格率却骤然下降,最终真如一片雪花消融在了茫茫市场中。

  直白的说,要不是当时家电行业还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下,否则早就让改革开放后,先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松下、东芝、日立、索尼,这些日本家电品牌彻底打死了,连复苏的机会都不会有。

  张瑞敏清醒地认识到,在掌握核心技术之前,得先跨过质量把控这道门槛,这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下来,只有先生存下来才有将引进的技术消化为己用的机会。

  1985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收到一名用户的反映,声称厂里生产出的电冰箱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张瑞敏当即对厂里库存的所有冰箱进行突击检查,发现有76台之多的冰箱存在质量上的问题。

  如何处理这些不合格产品,有人提出可以将其作为福利,以便宜的价格卖给员工。

  对此,张瑞敏不仅坚决反对把这批冰箱以次充好放入市场,而且反对以低价在工厂内部消化,他认为:

  “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于是,张瑞敏带头用铁锤砸掉了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员工亲自动手砸掉自己生产出的不合格冰箱,当时一台冰箱的售价是几百元,而工人的平均薪资大概是40元,不吃不喝攒两年才能买得起,这一锤子下去有多心疼可想而知。

  海尔的这一锤,也为中国家电行业砸出了一条开山路,张瑞敏当年砸冰箱的锤子更是进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号:国博收藏092号。

  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和至今仍在执行且更完善的家用电器 “三包” 政策,明确了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7天之内,家电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15天之内,家电发生性能故障,可选择换货或修理;

  上述两条,销售者都应先一次性退清货款或调换同型号同规格产品,与厂家之间的追偿与消费者无关。

  家用电器 “三包” 政策相当于倒逼生产者进行质量管理,让家电行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形成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家电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广告语中常出现 “质量保证” 这样的词语,为了体现自家产品的品质,还会在三包政策基础上开始内卷保修年限。

  1988年12月,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正式成立,引领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促进了行业的有序发展。

  整个80年代,中国家电行业从80年代初的自由、野蛮生长,逐渐步入正规化、现代化、全国化,历经十年,打开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和产业空间。

  在1981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分别为0.2台、0.6台、6.3台。

  80年代的中国家电行业,能够说是卖方市场,不仅列入了国家计划产品,而且还享有很多保护性政策,只要是质量不出大问题,不过是大厂吃肉、小厂喝汤,老百姓都乐意买。

  而在这十年内,也给足了中国家电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时间,是时候真正进入开放市场一决高下了,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进一步发展。

  1992年,中国结束计划经济体制,同时逐渐取消了对家用电器的行业福利和保护性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吸引了大批海外家电品牌进入中国。

  中国本土家电企业不得不进入公平的市场之间的竞争,而他们的对手是:松下、西门子、三星、LG、日立、索尼、三菱、史密斯等等世界名牌。

  从1995年到2000年,短短5年时间,中国本土的知名家电品牌从217个下降到了23个。9成的本土家电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要么卖厂倒闭,要么为生存给大品牌代工。

  但好处就是,也有一小部分本土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间内快速崛起,把自己练成了一头猛虎。

  海尔集团发明出“吃休克鱼理论”,在这十年内先后兼并广东顺德洗衣机厂、莱阳电熨斗厂、贵州风华电冰箱厂、合肥黄山电视机厂等18家,管理不善但硬件条件好的企业。

  随后再使用“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方法,盘活了15亿元来自倒闭企业的资产,并进入了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材。海尔集团也因此在1998年成为了年出售的收益超过160亿元的中国大型家电集团。

  当年在街道小厂组装电风扇的何享健,不仅带着美的集团与狼共舞,还把狼给干趴了,在1999年控股了日本东芝万家乐,2004年又先后收购了荣事达和华菱。

  手工锤出两台容声冰箱的潘宁,在1996年带着科龙集团在香港上市,融资12亿,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在小塑胶厂当厂长的朱江洪,在1991年把塑胶厂和海利空调合并,成立了格力电器,结果在1994年就经历了销售部的“集体兵变”,险些就成了那消失的90%家电品牌中的一个。

  后来董明珠力挽狂澜,让格力从一开始只有一年2万台的产量,到2005年突破了1000万台的年销售量,夺下了家用空调的全球第一。

  相对的,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冰箱的北京雪花,没能跨过质量把控的门槛,在2002年由海信集团收购,落得这般下场的所谓 “老字号” 数不胜数。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 “与狼共舞” 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中国家电企业有了新的机遇:

  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家电每年都保持着约30%的出口增长率,相比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凭借着 “中国制造” 的强大优势,在全球各国占据了不少的市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机,家电行业亦受波及,很多日本老牌家电企业都是在此时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这一年,为了拯救中国的家电企业,国家下场救市,在2008年12月宣布了著名的 “家电下乡” 政策,以扩大内需的方式解中国家电的燃眉之急。

  “家电下乡” 政策实施期间,农村户口居民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按照售价的13%给予补贴,最高补贴上限为彩电2000元、冰箱2500元、洗衣机1000元。

  这个力度,相当于政府自掏腰包,给全国农村居民来了个全场87折的家电大促销,既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家电普及率,又帮助中国家电企业成功度过了金融危机。

  甚至在这一年,安徽省政府不退反进,宣布要把合肥打造成和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的家电之都,并计划用10年的时间超越顺德、青岛。

  然而仅仅3年之后,合肥家电产业突破一千亿,超越顺德、青岛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海尔、美的都在合肥投资建厂。

  在日本家电产业低迷期间,中国竟然还冒出了个“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合肥,日本企业没办法理解,只是后悔当年把技术引进了中国。

  2010年后,已经做大做强的中国家电公司开始了出海收割,曾经进入中国市场认为自身是狼的跨国家电企业,第一次发现了自己成了羔羊。

  2002年,海尔集团曾和三洋电机成立合资公司 “三洋海尔株式会社” ,目的是互换双方的市场资源;

  到了2007年,海尔和三洋再次成立合资公司,这一次改叫了 “海尔三洋株式会社” ,海尔凭借自身实力近一年就扭转了三洋冰箱十年的亏损。

  2012年,海尔集团直接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的洗衣机及家用冰箱业务;不久又 并购了美国第二大家电企业GEA(通用电气家电公司);

  自2012年起至今,中国的家电生产规模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而且通过引进技术、收购海外家电企业、与跨国家电企业成立合资工厂,形成了家电行业的全产业链和工业体系。

  中国家电协会在2017年进行过一次统计,全行业当年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51万亿元,利润达到了1169亿元。

  相比于1978年行业刚起步时,收入增长了3500倍,利润翻了4000番。

  在国际上,海尔已经连续14年占据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的榜首,中国出口的空调、冰箱、洗衣机更是分别占去了全球市场的80%、70%、50%,家电大国地位相当稳固。

  在国内,海外家电品牌的生存空间近年来也是逐渐被压缩,占比最高的洗衣机大约占了3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冰箱占30%、空调占10%,厨电和小家电则在5%左右。

  在成为家电行业的全球领跑者后,中国家电行业早就已经没什么技术能引进了,想要保持领头羊,就得持续推陈出新。

  截至2018年,海尔、美的、格力这三家中国主要的大型家电企业,在中国境内申请的专利就超过18万项,这三家企业几乎决定了未来全球大型家电产品的发展趋势。

  未来,大型家电的发展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为了助力家电行业持续创新,2021年国家再次下场,成立了家电领域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简单点说,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要干的事,就是做单一企业没能力做(研发能力不够)、不愿意做(研发投入太大、产出太少),但是对于家电行业发展而言又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家电行业,不仅稳站全球家电产业高地,同时还主导着家电行业的国际标准制定。

  1985年,海尔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的技术,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台 “四星级” 电冰箱,能够达带零下18度,同时具有速冻功能。

  而现在,海尔在全球提出了IEC国际保鲜标准,把冰箱的评价标准从单一的制冷,转向了更高维度的保鲜效果上,目前已在包括欧盟在内的20多个国家通过并执行。

  从引进技术到传播技术,从应用标准到制定标准,中国家电历经70年风雨,朝着更高端、更智能,不断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CCTV5直播2024新加坡大满贯!国乒樊振东遭遇张本 王曼昱冲击冠军 附央视直播表

  国家发改委主任:中国将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地下管网等隐性功能建设

  继一周上班四天半后,乐视宣布:面试简历无需填写年龄和婚育信息,35岁及以上员工与34岁及以下年龄员工比例为1.5:1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中国高清显示产业很强,电视机市场却在萎缩,要想办法破局

  苹果笔记本全系迈入3nm时代!MacBook Air明天首销:8999元起

  Sanwa Supply 推出拇指蓝牙鼠标,类似 ThinkPad 小红点

  Fairphone Easy 手机租赁服务宣布暂停:人们更愿意买而不是租

  三星将首秀36GB HBM3E内存:NVIDIA H200单卡就有216GB

  十铨推出 T-FORCE XTREEM ARGB 幻镜 DDR5 台式机内存

Copyright © 2012-2018 华体汇平台入口官网|华体汇app下载手机版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19742号-4 网站地图